成都市堅持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加快建設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市,積極探索都市現代林業改革發展的新機制、新路徑、新模式。
一是夯實生態本底。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參與”投入機制和“管委會+投資公司+集體經濟組織”運營模式,創新實施全國國土綠化示范試點項目及儲備林項目。系統化、全周期、近自然、多目標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促進傳統造林向高質量營林轉變,截至目前已投資6.87億元,完成營造林7萬畝,預計可增加林業碳匯16725噸/年。積極培育“長中短”周期相結合生態產品,多渠道提高項目綜合效益,已培育異齡復層近自然森林52萬畝,建設面向市民可進入可參與的特色植物景觀園3萬畝,新發展金堂油橄欖0.6萬畝、龍泉山水蜜桃品質園1萬畝、特色苗圃1000畝。二是實施建圈強鏈。聚焦木本油料、森林康養、林盤休閑等優勢主導產業,積極培育林業產業園區,制定現代林業園區建設考評激勵方案,引導形成“一園一片”“一核多片”發展格局。推進林產業延鏈拓鏈,青白江國際木材加工貿易園區積極搭建中歐班列(成都)國際木材集散中心、中國木材價格指數編制發布中心、四川木文化國際交流中心,創新推行“蓉歐+”貿易服務、“電子+”交易服務、“政務+”服務。全市已建成國家級林業示范園區1個、省級現代林業園區4個、市級現代林業園區5個,培育認定省級森林康養基地30個、省級自然教育基地40個、省級森(竹)林人家19個、市級森(竹)林人家121個。三是有效破解瓶頸。遴選彭州市寶山村、金堂縣星月村、邛崍市川西竹海三地開展林業生產經營服務設施以及森林自然教育用地政策探索,已基本建立起評估、規劃、標準、審批、監管機制。創新推進生態紀念林建設,在龍泉驛區、彭州市、崇州市等地探索生態林地與墓地復合利用新模式,已形成《成都市推進生態紀念林建設研究》和龍泉驛區《生態紀念林方案設計》等階段性成果。以活化生態資源、強化資源“整合力”為發力點,崇州市、大邑縣等地通過整合林地、林木、閑置農房和宅基地、廢棄工礦用地、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等多類土地資源,盤活林區、礦區、鎮村閑置公有資產,集聚人才和資金,推動林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四是創新多元共建。充分利用森林、竹林等生態資源,探索“集體經濟+產業/服務/管護”發展機制,積極推行“集體經濟+國有企業+農戶”模式,升級打造“林業共營制2.0”。崇州市村集體與崇州文旅集團在合作共建及運營竹藝公園過程中,通過租金、門票以及入股等方式突破性地建立“保底+分紅”、股份分紅的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年增保底收入170萬元以上,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民營收約280萬元,預計未來可實現年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邛崍市川西竹海景區的金河社區集體經濟組織與成都文旅集團共同出資組建成立成都文旅邛州文化產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帶動村集體年增收達400余萬元。